冷空气再次袭来,要战胜寒冷,最重要的是将身体温度保持在37℃左右。因此,湿冷环境中,身体的热量容易流失,也很难补充。多名科学家,为我们讲解人的身体是如何对抗低温的。
能量消耗减少
冬天,为了保持温暖,身体内部会通过降低肌肉收缩次数、重新分配碳水化合物消耗数量来降低能量消耗水平。“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,身体的神经系统反应变慢,导致肌肉收缩变慢。”跑步者学院创始人马特·约翰逊介绍。同时,身体将消耗更多碳水化合物来产生乳酸。乳酸和神经系统共同作用,使身体运作变慢来储存热量。
血液流速降低
“寒冷导致血管压缩、血液流动阻力变大。”美国陆军环境科学研究所心理学家约翰·卡斯特莱纳说,“体表皮肤和四肢如手指、手掌和脚部的血液流速最先降低,因此这些部位也最容易感到寒冷。身体通过限制流向这些部位的血液来防止太多热量散发。”不过,这种防御机制会导致血压上升,影响心脏供血,可能加重心脏负荷。
身体开始颤抖
为了使身体回温,身体肌肉和器官会自动颤抖来使人体积聚热量,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“冻得哆嗦”。虽然这种方法会导致更多能量散失,能效转化也不高,但在体温最开始下降的时候,这种方式还是会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效果。
值得注意的是,当身体无法保持核心体温的时候,就会出现冻疮或低体温症等问题。所以小孩和老人尤其需注意保暖。
下一篇:冬天火锅吃啥好?素食菜最健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