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春伤于风,夏必飧泄;夏伤于暑,秋必病疟;秋伤于湿,冬必咳嗽;冬伤于寒,春必病温。”这句话出自《伤寒杂病论》,说的是季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。中医认为,各个季节的主气与人体五脏具有通应关系,如果不顺应自然界的变化,就容易被邪气所伤,还会影响到下个季节的健康。
春季多风,万物复苏,人体阳气开始生发、生长。中医认为,春主肝胆,因此在养生方面要注意保暖防风、顾护阳气、养肝护肝。春季被风邪所伤,立即发病是感冒;如果当时不发病,风邪存留在体内,到了夏季会导致脾胃运化失调,消化不良,出现腹泻。
夏季在五行属火,对应人体的心。夏季心火旺盛,会出现心烦、失眠等症状。同时,暑是夏季的主气,暑必夹杂湿。如果夏季被暑邪所伤,当时没发病,邪气潜伏在身体里,到了秋季遇到秋凉,就会招致疟疾,出现恶寒高热、口渴欲饮,穿上衣服热,脱掉衣服就冷,肌肤无汗,出完大汗烧才退。因此,夏季养心是关键,饮食宜清淡,注意静心养神,保证充足睡眠,运动量不宜过大,适度防暑降温,切忌贪凉,以免损伤阳气。
秋在人体主脾,秋季被湿邪所伤,如果立即发病,会出现食欲欠佳、腹泻等症状;若不立即发病,湿邪蓄于体内,日久郁而化热,等到冬季来临,外寒内热相搏,就容易伤肺,导致咳嗽等问题。因此,秋季养生调脾是关键。在饮食上,立秋之后应尽量少吃寒凉食物或生冷瓜果,脾胃虚寒者更应谨慎。
冬天是封藏阳气的季节,以便来年阳气的升发。如果冬季被寒邪所伤,当时未能发病,寒邪滞留体内,郁久生热,到了春季,就会导致温病,出现发热甚至高热、咽喉痛、咳嗽等。因此,冬季要注意防寒保暖、保护肾阳,尤其是要做好前胸、后背、腰部及下肢的保暖;可多吃一些高热量、高蛋白食物,如牛羊肉;睡前用热水泡脚,早睡晚起;参加体育锻炼,增强抵抗力。
喝了酒头痛得厉害 喝酒头疼怎么缓解
高血压吃什么水果好 鲜榨果汁对血糖有影响吗
尿酸高吃什么食物好 低嘌呤的食物有哪些
牙痛吃什么可有效缓解 有效治疗牙痛的食疗
这些食物亚硝酸盐含量很高 能不吃就别吃
鸡皮能吃吗 有没有危害
长期吃五谷杂粮的害处有哪些
鸡爪对女性的帮助有哪些 哪些人不能吃鸡爪
黄芩的功效与益处
多吃这四种养胃的食物让你的胃健康起来
喝中药能自行加糖吗?服用中药的三大误区!
绿叶蔬菜的这六大功效你知道吗?
为什么吃虾时要去虾线和虾头?
枸杞这样吃很伤身 枸杞的四季搭配法
秋季养生宜多吃鱼 适合吃的五种鱼推荐
茉莉花茶的功效与作用